今年年初,DeepSeek横空出世,它模仿人类推理的写作方式震惊整个网络。相比此前经常前言不搭后语的其他AI模型,它可以创作出又长又复杂、辞藻华丽的句子。 那时候的DeepSeek高歌猛进,全面“进军”各行各业,翻译、写作、绘画等等。在文化相关领域,人们谈起DeepSeek,争论的关键词总是“替代”:AI创作会不会砸掉人类的饭碗? 不到半年,风向就变了。如今再在社交平台上搜索,会发现越来越多的网友对它有意见:“网络充满了AI生成的文字垃圾”“看到一个AI生成的文案我就拉黑一个”。 它创作出的人物,总是毫无缘由地推眼镜,动不动就咬锁骨,或者把冰凉的东西贴到别人的后颈上。有人忍无可忍地下达指令:“不允许再出现眼镜。” 在数字里,DeepSeek格外偏爱质数3和7。于是在它的世界里,男主总是盯着第三颗纽扣,失神3秒钟,深情对望37分钟,弯下腰时会凸起“第三块脊柱”…… 你能在它的作品里看到熟悉的句式排列组合:有“不仅…… 更是……”“不再……而是……”等递进,还有“……时,……已”的时间与动作的结合,无论哪种句式,其目的,都是尽可能多地加上复杂意向的堆砌。 当您的手指触碰屏幕(或鼠标),点开这篇文章,便开始了这段文字的“旅程”。此刻,您的目光正落在这行字上——一位读者,读到了这里。这一刻,文字不再是单向的输出,而是我们之间一次微妙的、跨越时空的相遇。 所谓“AI幻觉”,说白了就是AI瞎编内容。你问它一个问题,或给出几个关键词,它便一本正经地编出一套看似完整、实则虚构的叙述。 近段时间,一则“DeepSeek向王一博道歉”的消息被传得沸沸扬扬。该消息称DeepSeek误将王一博与李爱庆腐败案进行不当关联,损害其名誉权,事后发布道歉声明。 这则消息的逻辑看起来是如此严丝合缝,甚至还援引了有明确案号的刑事判决书。许多媒体迅速跟进和关注,相关词条也冲上热搜。 但实际上是,这条“道歉新闻”不仅完全是由AI生成,其援引的法律判决书也并不存在中国裁判文书网,完全是AI煞有介事地编造。 这样出自AI的假新闻在网络上越来越多。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称,土味短剧《特朗普爱上在白宫当保洁的我》在海外火了,3个月狂收1.5亿美元。但经过前文对“DeepSeek味”规律的总结,再细看最初爆出此条消息的文章,你会发现,它就是一篇满满“DeepSeek味”的稿件: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,半年前,是人类总是给AI创造虚拟世界,我们给AI下指令的时候通常会给它设定身份:“你现在是一位文化记者,请你提出问题……”“现在你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小说家,请你写一篇…… ” 在这样的情况下,这些由AI创造出的虚假信息便进入了多重验证的闭环:AI生产、用户传播、媒体报道,这时你再把这些AI幻觉拿去再问AI:这是真的吗?AI会告诉你:该信息已由多个权威信源交叉验证,属实。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各大论坛的议题都绕不开“安全治理”。可怕的是,AI的深度思考能力越强,就越能编造出滴水不漏的谎言,制造AI幻觉的能力也就越高。 AI幻觉产生的最大原因,就是因为AI模型主要是通过从数据中搜寻和拼接答案。它不懂真相,也无法判断真假,它只是依靠已有数据去推理出一个可能的答案。 这样就意味着,当你指出某段文字出自AI,你拿不出实质证据;当别人质疑你用AI写作,你也百口莫辩,根本无从自证。就像一些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无奈表示:“我就是很喜欢用破折号”“有一种绝望是写了一句自以为奇绝的比喻,然后被鉴了AI”。 首先,需要删除全文所有的“喉结滚动”“矩阵”“符号”“第X次”“时间的褶皱”等词,尽量不要使用离奇的比喻;其次,是删除全文所有的“首先”“其次”“最后”;最后,是不要像这句话一样使用如此多的双引号和破折号——如果有,请把它们用干脆利落的句号代替。 比如使用AI时不要选择“深度思考”和联网,生成文字后给它发送这样的指令:“将这段文字的通俗化,但不要有语气词,保留学术性,并降低AI痕迹,尽量把逗号多的融合成一句话,删除逻辑联系词。” 之所以诡异,是因为这背后最大的困境在于:当人类写作越来越像AI,AI写作也越来越像人的时候,“AI味”到底是一种风格,还是一种偏见? 作家们、诗人们以及艺术家们,比起反复讨论“AI写作到底会不会取代人类”,或许更应该把焦点聚焦到我们自己身上,讨论人类的写作到底应该走向什么方向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