蚊虫叮咬过敏是夏季常见的皮肤问题,而夏天又是孩子们户外玩耍的好时节,但蚊虫叮咬常常让宝宝娇嫩的皮肤红肿、瘙痒,主要是叮咬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所致,好发于婴幼儿及儿童。过敏后常出现丘疹、风团、水肿性红斑等皮肤损害,还伴有瘙痒、刺痛,甚至全身过敏等。 为什么有些小朋友被蚊子咬了只是一个小红点,而有些宝宝却肿成“大包”?往往症状轻重差异较大,准确识别过敏症状,及时正确处理和预防,能帮助家长们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,从而有效减轻孩子们的不适。 轻度局部反应:被咬后1-2小时内,皮肤出现小红疙瘩(丘疹)或扁平的风团,中心有针尖大小的叮咬点,孩子会因瘙痒不停抓挠。这种情况一般1-3天会自行消退,消退后可能留下淡淡的红色印记。 中度局部反应:叮咬处红肿范围扩大,可能形成硬块或水肿,甚至出现透明的小水泡(尤其在四肢、面部等部位),瘙痒剧烈,孩子可能哭闹、烦躁,影响吃饭睡觉。症状可能持续3-7天,消退后可能有短暂的色素沉着。 特殊部位的明显反应:如果叮咬在眼睑、嘴唇、耳垂等皮肤薄、组织疏松的部位,会出现明显肿胀(比如眼皮肿成一条缝、嘴唇变厚),但通常不会伤害器官,1-2天会逐渐消肿。 少数全身反应(需谨慎):极少数孩子可能出现全身过敏,表现为全身起疹子、手脚肿胀、频繁打喷嚏、咳嗽,甚至出现呼吸急促、脸色苍白、精神差等情况,这时需要立即就医。 冰敷消肿缓解瘙痒: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5-10分钟,可重复多次(避免冻伤)。低温能收缩血管,减轻红肿,还能暂时麻痹神经,缓解瘙痒。 剪短孩子的指甲,避免抓破皮肤;如果已经抓破,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(如百多邦)预防感染;夜间可穿轻薄长袖睡衣或使用防抓手套(尤其对婴幼儿)。 面部、眼睛或嘴唇肿胀(可能影响呼吸)。全身起疹子、呼吸困难(过敏性休克征兆)。叮咬处化脓、发热(细菌感染迹象)。持续高热、精神萎靡(可能传播疾病,如登革热、乙脑等)。 别用酒精、碘酒直接涂抹叮咬处:酒精刺激性强,会让孩子更痒;碘酒可能刺激皮肤,尤其有破损时。风油精、清凉油别给婴幼儿用:这些产物含樟脑、薄荷脑,可能刺激孩子皮肤,还可能被孩子揉进眼睛或误食。别强行挤破水泡:水泡是皮肤的自我保护,挤破后反而容易感染,减慢恢复。 新生儿(<2个月):不建议用任何化学驱蚊剂,仅靠物理防蚊(蚊帐+长袖衣裤)。湿疹/过敏体质宝宝:蚊虫叮咬可能加重皮肤问题,可提前咨询医生备药。被叮咬后反复起水泡:可能是“丘疹性荨麻疹”,需皮肤科就诊。 儿童蚊虫叮咬过敏,关键在“早处理、防抓挠”。轻度症状通过清洁、冷敷和安全用药就能缓解,家长不必过于紧张,但如果出现大面积肿胀、水泡或全身不适,及时就医更稳妥。平时做好防护措施,能从源头减少孩子被叮咬的机会,让孩子远离蚊虫叮咬,快乐度过夏天哦!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