廊道里有孩子们自己的科普展览——《我与湿地·共护共融共生》,这是学校与校外绿色社区发展中心的合作项目,也是“家校社共育”项目的课程之一。孩子们在科普专家的带领下,在老师和家长的陪伴下,一起观鸟捉虫,一起开展湿地研学,最后才有了这个对于太仓区域湿地研究的科普展。 我格外喜爱那个由几块空心砖搭建而成的简易花坛,里面是被悉心养护着的野大豆、萱草、芦竹、蛇莓、绶草、珍珠菜等野生植物,这些都是孩子们在校园里发现并移栽到此处的。这个仅有一平米的“局部气候”小天地,宛如公园里临水一角微小生态的“模拟仓”。搭建它的初衷,是期望孩子们能像“鸟虫”和“花草”一样,去发现和感受身边的生态之美。 我特别关注到展览场地中间那个无主题的“垃圾堆”,空中悬吊着印有各国文字的瓶瓶罐罐(垃圾来自海洋),地上随意地摆放着污水管、破渔网、旧塑料袋和橡胶手套等不可降解废弃物(都标记着各自的出处)。“看到此景,你的感受是什么?”每个参观者都可以从卡片夹里扯一页便笺,写下自己的答案。很多时候,无主题没标注的展品,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富有冲击力的心灵震撼。 我用手机拍下“湿地学校创建计划”下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,它们几乎贴满了展板边缘的所有空挡。我还发现了低年级孩子散落在展览各个角落的好奇心和求知欲:“为什么鸟在树枝上不会掉下来?”“什么是水芙蓉的无性繁殖?”“是什么影响了附近的水质?”我还注意到几张孩子们在鸟类研究中对于“防鸟撞”的研究调查表,表格栏里是齐刷刷的“没看到”和“0撞鸟”,这些数据很“抢眼”,也很“真实”,孩子们在设计之初或许想不到“守株待兔”一个月的结果是“什么也没看到”,但我可以肯定,这些“零”数据会引导孩子们真正学会如何思考,如何设计问题,如何开展研究。 科普展的最后一面墙,留给了项目的“御用摄影师”——一位隐身幕后的超级英雄。教美术的赵老师将自己镜头下的乌鸦、喜鹊、蜜蜂、蜻蜓、翠鸟、白鹭等影像一股脑地展示出来,这些作品无疑是展会中最亮眼的存在。 与之相比,我镜头里捕捉到的这些发现,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。不过,它们也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展览之外的其他可能性。比如,我发现野大豆和蛇莓们已经枯萎,豌豆和芦竹目前还依然蓬勃着。那么,孩子们在开学后面对“一片枯萎”时会是何种心情?又该如何去补救?我想,这应该是生态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 把展览放到廊道里,是希望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角。他们参与设计和布展,提供展览内容,并在展览期间与伙伴们有效互动,让这个展览成为儿童科普的一束光。我十分欣赏这样的布展方式。展厅位于教学区通向运动区的主要廊道,孩子们能够自由地穿梭其间,随时能停下脚步,自主地阅读,自由地欣赏,认真地琢磨并提出问题,进而自觉地去探寻答案。这正是我心目中未来学校里一种理想的学习方式。 在学校里,最有生命力的学习活动,必定是有儿童深度参与其中的,必定是存在交互(互动)、传承(迭代)与发展,且与儿童生活和学习经验息息相关的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