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观新闻
人生五味记者陈才铿报道
生物课堂创新教学:用班级绿植讲解植物繁殖原理,让知识扎根成长|
在初中生物教学中,植物繁殖章节常因理论抽象导致学生理解困难。某校教师创造性使用班级养护的绿萝作为教学案例,通过观察气生根发育、分株移植等实践活动,使无性繁殖概念具象化。这种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,不仅提升了课堂参与度,更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。教学案例具象化:班级绿植成为活体教材
在七年级生物课堂中,王老师将窗台上养护两年的绿萝搬上讲台。这盆被学生称作"班花"的植物,叶片油亮、气生根发达,藤蔓已垂落近两米。当教师剪取带有气生根的茎段进行水培示范时,原本抽象的无性繁殖概念瞬间具象化。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气生根结构,发现这些白色突起内部已存在维管束雏形,这正是扦插繁殖成功的关键。这种将教学案例生活化的处理方式,使植物繁殖理论从课本插图转变为可触摸的实体认知。
实践教学叁阶段:观察→操作→迁移
教学团队设计了叁阶段的探究式学习方案。第一阶段让学生分组记录绿萝生长情况,重点观察气生根发育与主茎生长的相关性,建立植物营养器官与繁殖能力的认知联系。第二阶段开展扦插实践,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茎段长度、叶片保留数量等变量,通过对比实验理解外植体选择的重要性。第叁阶段知识迁移,引导学生分析吊兰走茎繁殖、马铃薯块茎繁殖等不同形式的无性繁殖,绘制植物繁殖方式谱系图。这种递进式教学设计,使知识掌握度从记忆层面向应用层面稳步提升。
跨学科融合:生物教学的新维度拓展
在实践过程中,教师团队创造性融入多学科元素。数学教师指导生长曲线的绘制与分析,信息技术课辅助制作延时摄影记录生根过程,美术课则开展植物结构绘图比赛。这种跨学科协作不仅强化了知识理解,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。特别设置的"植物医院"环节,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诊断班级绿植黄叶、烂根等问题,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植物生理的理解。
将班级绿植转化为生物教学资源,这种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。当学生亲眼见证自己扦插的绿萝萌发新芽时,抽象的生物学概念便转化为真切的生命体验。这种教学方式在提升学业成绩的同时,更在年轻心灵中播撒了科学探究的种子,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开辟了新的路径。-ewryioewhfsjkddnlaeq责编:陈道胜
审核:阿祥
责编:闫党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