澎湃网
扬子晚报记者陈隆凯报道
日韩无矿砖区转的可行性探讨,生产工艺优化与资源调配新思路|
在碳中和战略推动下,日韩建材行业正面临无矿砖生产区域转移的抉择。本文从原料供应链重构、焙烧工艺革新、跨境产业协作叁个维度,深入剖析两国无矿砖产业跨区域布局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价值,为新型环保建材的全球化生产提供决策参考。日韩无矿砖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
随着日本JIS A 5208和韩国KS L 3501标准对建材碳足迹要求的提升,传统黏土砖产能正加速淘汰。数据显示,2023年日韩无矿砖市场渗透率已达67%,但本土生产面临原料运输半径超过800公里的困境。以九州地区为例,建筑废料再生骨料利用率不足40%,而济州岛火山灰资源开发成本较五年前上涨220%,这种资源错配倒逼公司探索生产区域转移。
跨国产业转移的技术实现路径
针对东南亚高湿度环境,需要调整蒸压釜养护曲线,将恒温阶段从195℃降至185℃,养护周期延长2.5小时。实验表明,这种参数调整可使脱硫石膏掺量提高至23%,同时维持35惭笔补以上的抗压强度。
采用模块化生产线设计,将原料预处理单元与成型焙烧单元分离布局。在越南海防新建的示范工厂中,这种布局使设备利用率提升至91%,单位能耗降低至0.38办奥丑/块,较本土生产降低19%。
区域协同发展的经济模型验证
基于东盟自贸协定框架,构建"日本研发-东盟生产-澳新原料"的叁角供应链。模拟数据显示,当转移生产基地至马来半岛西岸时,综合物流成本可压缩至每标箱$185,较原有模式下降34%。同时利用数字化供应链平台,可将订单响应速度提升至72小时内,完美匹配东京、首尔等核心市场的即时配送需求。
从技术经济双维度评估,日韩无矿砖产业向资源富集区转移具有显著可行性。但需注意当地工业基础配套,建议采取分阶段实施策略:首期建设50万吨级示范工厂,三年内通过技术平移实现80%设备国产化率,最终构建符合ISO 13006标准的跨国生产网络。这种产业转移不仅优化全球资源配置,更将推动整个东亚地区建筑业的绿色转型进程。-ewryioewhfsjkddnlaeq责编:阿萨姆
审核:陈育敏
责编:陈小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