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环球时报记者 丁雅栀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】据德国《商报》14日报道,意大利能源公司Snam计划收购德国最大天然气网络运营商欧洲开放电网公司(OGE)近25%的股权。然而,由于Snam的股东结构涉及中国公司,德国经济和能源部以此为由,启动深入审查程序,宣称担忧中国借此间接掌控德国能源关键基础设施,引发所谓的国家安全疑虑。 今年4月,路透社就曾报道过这一收购计划。据报道,Snam以9.2亿欧元的股权价值收购了Vier Gas Holding(VGH)公司24.99%的股份,后者持有OGE全部股权。据Snam官网介绍,OGE是德国最大的独立天然气输送运营商,管网全长约1.2万公里,年输气量约210亿立方米,服务400余家终端客户。该交易预计于今年第三季度完成,并须满足3个先决条件:德国联邦反垄断局的合并控制审批;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的外商投资审批;VGH其他股东未行使股东协议中约定的优先购买权。 据报道,中国国家电网不是Snam直接股东,但曾于2014年收购意大利存贷款能源网公司(CDP Reti)35%的股权,后者是Snam的最大单一股东。这意味着,中国国家电网通过持有CDP Reti的股权,将能够影响Snam的决策。 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认为,中国间接收购OGE的举动“非常敏感”。德国政府消息人士向《商报》透露,在德国经济和能源部部长赖歇的领导下,该部官员已对此案启动“深入投资审查程序”,将全面评估该交易是否可能危害德国公共秩序及安全。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、教授郑春荣14日对《环球时报》记者表示,德国近年对中国的总体基调是“去风险”,做法是把基础设施(尤其是能源基础设施)全部划入“关键基础设施”范畴。一旦中国公司参股其中,德方就担心中国可能借此对其关键基础设施施加影响或控制,这种顾虑由来已久。新总理默茨上台后,这一基调并未改变,还提出“战略性去风险”,计划为更具战略敏感性的行业设置更高门槛,甚至提出在联邦议院设立专门委员会,对涉华每一笔交易进行深度审查。 郑春荣表示,由于德方已将基础设施“安全化”,凡涉华项目都被先入为主地视为潜在风险,审查势必层层加码。如今这种草木皆兵的心态已不再局限于敏感领域,连普通科研合作和人文交流也被纳入审查范围,“泛安全化”趋势日益明显。这种态势反映出德方对中国信任基础下滑,对双方深化经贸与投资合作显然不利。 今年5月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外交部长王毅应约同德国新任外长瓦德富尔通电话时曾表示,中德经济互补、产业互嵌、利益互融,深化互利合作是必然选择,要防止以所谓“去风险”损害双方正常合作。 按照德国媒体报道,7月2日前后,在红海海域,一架参与欧盟“盾牌”行动的德国飞机,在进行“正常”侦察飞行,在抵近一艘中国军舰时,发现后者正用激光进行瞄准。 哦,德国媒体也提到,这架德国飞机并非属于德国军方,而是德国为“盾牌”行动包租的,常驻在东非国家吉布提,当时由民航飞行员驾驶,可搭载4名德军人员。 德国国防部发言人还补充,飞机被激光瞄准后,就立刻中断了任务,“安全返回了吉布提基地”,机上人员无恙,现在又恢复行动了。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对德国媒体表示,他“对此事非常恼火”,觉得对德国飞机的干扰行为“不可接受”,德国外交部还召见中国大使,也“清楚明确地”表达了这一点,并要求“中方必须对此给个说法”。 按照中方的披露,当时中国海军舰艇编队正在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,未在红海海域开展活动,也没有开机使用激光设备。 也是在7月10日,商务部记者会。有记者询问: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日发表演讲,指责中国市场准入、补贴、政府采购、出口管制、产能过剩等问题。请问商务部对此有何评论? 对于补贴问题,欧方搞双重标准,“苛求他人、疏于律己”。欧盟历史上就是补贴大户,对飞机、农业等领域的补贴都被世贸组织裁定为违规。近年来,欧方非但没有纠正错误做法,反而变本加厉,不断加大补贴力度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2021年—2030年间,欧盟就计划提供超过1.44万亿欧元的各类补贴。成员国提供的补贴更是层出不穷,高达数千亿欧元。 对于出口管制,中方已多次强调,中方的出口管制是审慎适度的,纳入出口管制的物项远远少于欧盟。中国对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是依法依规的。我们专门为欧洲公司建立了加快审批的“绿色通道”,欧方非但没有赞赏中方所做努力,反而对中方横加指责。更过分的是,欧盟高技术出口管制审批拖沓、程序繁冗,严重影响中欧产供链稳定。 最后,商务部发言人说:希望欧方不带情绪和偏见地看待双方经贸关系,少指责、多沟通,少保护、多开放,少焦虑、多行动,凡事多商量,少去贴标签。 所以,针对所谓激光照射事件,国防部新闻局说:我们希望德方尊重客观事实,与中方加强沟通协调,维护中德两国两军关系大局。 那就必须摘下有色眼镜,不要总是居高临下意难平。中国不欠欧洲什么!欧洲人也别加戏,相信中国会入侵欧洲这样的鬼话!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