秀目传媒
陆洪来
2025-08-10 20:12:54
永久免费服务的常见收费陷阱
据2023年消费者协会调查报告显示,73%的未成年人遭遇过免费服务的隐藏收费。最常见的套路包括自动续费订阅、虚拟道具诱导购买、数据流量消耗陷阱等。某知名学习类础笔笔就曾被曝光,用户完成注册后系统默认开通"智能批改"付费服务,每次使用扣费3元。更隐蔽的是某些平台通过青少年测试问卷收集个人信息,后续定向推送付费增值服务。
未成年人使用免费服务的法律保护
我国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第六十四条规定,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设置青少年模式,不得诱导未成年人进行非理性消费。2024年新修订的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》特别强调,针对16周岁以下用户的付费服务必须取得监护人二次确认。以某视频平台为例,当检测到未成年账号尝试开通会员时,系统会强制中断交易并发送验证码至家长手机。
当遭遇隐形消费时,建议立即截图保存证据,通过12315平台进行投诉。2023年杭州某中学生就通过保留支付记录和聊天截图,成功追回游戏平台违规收取的648元皮肤费用。值得注意的是,监护人可依据《民法典》第十九条,主张未成年人未经同意的消费行为无效。
实用避坑技巧与家长监管建议
在设备端开启"应用锁"和"支付验证"双保险,将支付软件设置为每次交易需指纹确认。华为手机的用户可在"健康使用手机"功能中,设置每日消费限额和应用程序使用时长。建议家长定期检查子女设备中的"订阅管理",重点排查那些标注"免费试用"却需要绑定支付方式的服务。
在应用商店关闭"密码共享"功能,防止跨平台自动扣费。为支付账户设置单日消费上限,建议不超过50元。第叁启用短信消费提醒,确保每笔支出实时掌握。第四定期清理已授权的小程序和服务,第五建议使用预付卡替代信用卡绑定,从源头控制资金风险。
维护未成年人消费权益需要多方协同,既要依靠技术手段建立防火墙,更要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。建议学校开设专门的数字消费课程,家长可通过模拟消费场景进行演练,共同培养青少年识别消费陷阱的能力。记住,真正的免费服务绝不会索要支付信息,遇到可疑情况请立即终止操作并联系监护人。 活动:【文化中国行观古城文脉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