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年无趣许多。去年有很多特别有想象力的东西,但今年大家都变得极其务实,所有人都在求稳。”一位头部科技公司核心人士在WAIC现场直言不讳地吐槽。 7月26日中午12点,距离展览开始还有两小时,上海世博展览馆南门外已是人潮汹涌。淅淅沥沥的小雨并未浇熄热情,撑着伞、拖着行李箱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,其中不乏远道飞来的海外嘉宾。 最能直观感受到这股热潮的就是被“炒”至上千元的门票。虎嗅获悉,今年WAIC门票早早售罄。开展前两天,闲鱼平台上的转手票价已被炒至3000元,而一个月前官方开售时,正常票价不过200元。一票难求,足见市场预期之高。 而这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WAIC也同样印证了热度。官方数据显示,本届大会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,有800 余家公司参展,其中市外及国际公司占比超 50%,3000余项展品集中亮相。 更具冲击力的是具身智能领域的爆发:去年仅有18家相关公司参展,蜷缩在一层展馆;今年则剧增至80家,直接“占领”了整个上海世博展览馆的二层,连同其他展商,B1层展馆也被悉数填满。 二层俨然成了“机器人舞台”。各家展商轮番演示,人形机器人行走、抓取、执行任务,动作流畅度在行业尚处早期的背景下,可以说堪称“完美”。 但这种“完美”也恰恰构成了现场最戏剧性的一幕:在机器人远未大规模进入实用场景、频频出错仍是常态的现实世界里,WAIC的展台上却难觅“翻车”的机器人。 宇树的展台宛如一场大型“舞台剧”,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将其围得水泄不通。可惜的是,经过笔者的几番尝试,都未曾挤进人群中目睹这场机器人“打架”,只能望着一片高举手机的嘉宾和游客——每个人都试图记录下这场机器人“盛宴”。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宣称的商业化速度。就在WAIC开幕前一个月,宇树创始人王兴兴在达沃斯论坛上透露公司年度营收已达“十来亿元”。 与此同时,智元合伙人姚卯青也对虎嗅表示:“智元今年也能实现10亿的营收。实际上,上半年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在商业化上的关键性进展。” 尽管我们目前还不确定这两家机器人公司究竟如何能达到这10个亿的目标,但目前能够判断的是,这两家头部公司已在声势和资源上与追赶者拉开了难以逾越的鸿沟。 这与他们动辄以“亿元”为单位的融资额形成鲜明反差。也许,选择最保守的演示方式,或许是不愿在来自全球的观众和潜在投资人面前“露怯”。 据IT桔子,今年前5个月,在具身智能赛道发生的融资事件,要大于整个2024年全年的融资数,其融资额也已突破230亿元,超2024年的总和。甚至不少出现了不少亿元级别的大额融资。 在WAIC大会之前就有行业人士表示,“今年具身智能公司之所以融资不断,是因为他们再不趁今年融资,未来几年会马上进入到冷却期,就很难再拿到钱了。” 今年似乎流行讲“10亿”这个目标。不仅是具身智能领域,在大模型领域,和王兴兴同样说出10亿目标的还有阶跃星辰创始人姜大昕。 就在WAIC开幕式前一天,在距离世博中心不到5km的西岸美高梅酒店,阶跃星辰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,在现场不仅重磅宣布其多模态推理模型Step3即将开源,还放出豪言,“今年目标营收10个亿。” 这场阵仗不小的发布会,为阶跃星辰次日在WAIC的亮相做足了铺垫。在一层展区,阶跃星辰成功吸引了大量目光,其秘诀颇为“接地气”。 而与阶跃在终端布局的方式不同,MiniMax则采用纯卖API的商业模式,并大力投入C端应用。就在WAIC大会的几周前,还有铺天盖地的对于MiniMax赴港IPO的传闻。 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的WAIC开幕式,发表演讲的人已经从大厂切换到大模型公司。在深度学习教父、图灵奖得主Geoferry Hinton之后发表演讲的便是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。 走过这些曾经或现在的明星公司展台,一个清晰的趋势浮现:今年的大模型厂商,已集体告别了单纯比拼模型参数的“炫技”时代,转而全力“讲好落地的故事”。生存压力之下,务实成为主旋律。 然而,当世博展览馆内人声鼎沸、手机镜头聚焦于每一个看似完美的机器人舞步时,一个冰冷的疑问也随之浮出水面:这场空前的热情之下,究竟涌动着多少泡沫? 二层的具身智能展区赚足了眼球与惊叹,但在不少敏锐的从业者眼中,恰恰是这些精心编排、近乎“零瑕疵”的演示,让这场本该充满未来感的盛宴,透露出一种令人不安的“索然无味”。 然而,在2025年的WAIC现场,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:头部公司高调宣讲着“10亿营收”的宏伟目标,更多公司则在小心翼翼地演示着最不易出错的传统场景应用。


